漂泊四方,他用一生咀嚼乡愁的滋味。 年届八十,他用妙笔提炼乡愁的精髓。 江山北望,神州茫茫,一湾浅浅的海峡,隔断了他望乡的殷切目光,却割不断他思乡的百转柔肠。 对他来说,乡愁,是一种既甜蜜又酸楚,既单纯又复杂的滋味。 他是余光中,我们叫他“乡愁诗人”。 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,他的文化乡愁在中国几乎成了某种精神和情感的象征。 对于他而言,乡愁是一种记忆,一种寄托。
他写《乡愁》,将乡愁化作邮票、船票等符号。 他写《乡愁四韵》,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/酒一样的长江水/醉酒的滋味/是乡愁的滋味…… 罗大佑给《乡愁四韵》谱了曲,那些写乡愁的字眼在他的音乐里经过变奏,听起来更加感人。 在他看来,乡愁不仅是地理的,也是历史的。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:“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,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,当你到走到异国之地,中国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。” 在异国他乡的乡愁,不仅仅是同乡会的乡愁那么简单。 读书人的乡愁通常是把时间加上去的,乘上时间,乘上文化的记忆,加上沧桑感,这样的乡愁具有立体感。 在余光中看来,个人有小小的回忆,几十年而已。整个民族却有几千年的记忆,大的记忆,那些记忆变成典故,变成神话,变成历史,那些历史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,所谓的秦魂汉魄,宋魂唐魄就在身体里。 身体里留着秦魂汉魄、宋魂唐魄的余光中来了,在端午节这个最宜思乡的时刻,来到了“老家河南”,来到菊城开封,开启了他的寻根之旅。 —— 对话 —— 河南旅游:大陆的很多读者都是从《乡愁》开始认识你的。乡愁对你而言,是一种怎样的情感? 余光中:1972年写下《乡愁》,距离我离开大陆已经23年。其实,当时我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“乡愁”。如《乡愁四韵》,还由罗大佑谱了曲,被很多人吟唱。《乡愁》之所以被广为传咏,除了形式简单好记之外,更重要的是被编到教科书里。乡愁对我而言,是一种记忆,一种寄托。 河南旅游:您这次到河南来,用河南的旅游口号就是“老家河南”,那么这次旅游活动的主题也叫“寻根中原”,那么像这些老家根很切合您的乡愁诗的主题,有没有想过以河南为主题创作一些诗歌? 余光中:此次“老家河南”寻根中原诗歌行的旅程,除了在开封清明上河园,还陆续到访杜甫故里——巩义,以诗歌为载体“对话”诗圣,畅谈古今诗人、文化学者的责任与担当。在千年帝都洛阳,游历于龙门一带,参观龙门石窟、香山寺、白园等,前往洛阳栾川老君山,对话老子,体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。这一路走下来,应该能够给我一个更丰满的河南,让我去写河南。 河南旅游:现在都说中国的古村落都消失了,说是“回不去的故乡”,很多人就觉得乡愁好像也变味儿了,那您心中的这个乡愁也变了吗? 余光中:乡愁不不仅仅是地理上的,如果是地理的乡愁,有同乡会可以解忧。除此之外,乡愁还可能牵连到历史,牵连到文化,和时间有很大的关系,在外的时间越久,乡愁越浓,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增加而变淡。 河南旅游:随着村庄消失的也有历史和文化,比如说古代的乡村文化也在消失,对于这种现象,您怎么看? 余光中:城市化进程加快,乡村文化流失,恰恰是社会的退步。因为人类的根也正在乡村文化的流失中失去了,正所谓“再见吾乡是他乡”,这个时候,人们所能做的,只能通过回忆,只能在唐诗、宋词里去看长江、黄河,去看洞庭湖,去感受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意境。 河南旅游:河南是文化之根,姓氏之根,您怎么看待河南的“根亲文化”? 余光中:河南地处中原,古代很多城市都定都于此,中国文化也正是从这里逐渐地流向世界,很多人也是从这里走出来,在各地生根发芽的。所以,这里是不仅中华文化的根,更是每个人的根之所在。所以,我希望河南能够将这个“根”继续下去,发扬下去,让我们的乡愁有个寄托的地方。 (责任编辑:河南旅游新生活) |